发布日期:2023-09-01 07:01浏览次数:
二十四个重大问题研究 IMPORTANT ISSUES 中国文化数字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 邹统钎 【摘要】 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中国积极推进文化数字化保护、利用和传播,文化数字化正 在向高质量、高效率、高智能方向发展。但当前,在推动中国文化数字化发展进程中,还 面临着文化数字化资源碎片化、文化数字化技术制约、文化数字化人才缺乏、文化数字化共 享与产权保护冲突、数字化就业和产业转型等问题与挑战。因此, 需着力推进文化数字化资 源整合、加快文化数字化技术革新与转化、重视文化数字化人才培养、保护文化数字化产权、 统筹协调解决文化数字化衍生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 文化数字化 数字技术 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A 【DOI】i.rmltxsqy.2022.23.007 积极推动中国文化数字化发展进程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关键举措。2022年5月22日,中央办 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为贯彻落实中央关 于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决策部署,积极应对互联网快速发展给文化建 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实施国家文 化数字化战略,并明确主要目标,包括到2035年,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 享。文化数字化实质上是通过数字技术提升和改善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的方式方法,提升文化管理 效率,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数字化发展现状 对国内文化数字化相关学术论文发表量与研究主题的分析发现,自1996年,学术界对于文化数字化 邹统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助理、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丝绸之路 国际旅游与文化遗产大学副校长。研究方向为文化和旅游发展战略、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主要著作有 《中国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政策源起和愿景》(论文)、《走向市场驱动的文旅融合》(论文)等。 56 学术前沿 2022 . 12 上 的关注逐步提升,近年来显著增加。其中,超过 50%的学术论文将关注点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上。此外,文化遗产数字 化、数字化传播、数字化建设、数字化技术、数 字化转型等也是国内学界的重要关注点。 文化数字化保护。 数字化作为一种文化 保护与展示手段被广泛运用,特别是在文化遗 产保护、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保护和展示、公 共文化展示等方面数字化成就斐然。第一,文 化遗产数字化。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概念是运用 高新技术将客观世界文化遗产的各种信息用数 字化设备转化成数字信号 (Z . A . Mustafaeva; E . O . Tappaskhanova and Yu . O . Thamitlokova, 2020) 。当前,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诸多问题, 如一些古迹因保护和修缮不力而失去原有面貌; 少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久失传、社会关注度不 高、濒临灭绝等 (王明月, 2015) 。而现阶段信 息数字化的快速发展正是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保 护、利用、传承和发展的契机。我国文化遗产 的数字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近年来,借助 于数字化建模、虚拟修复、数字化展示、数字化 复制存储等关键技术 (程乾、凌素培, 2013) , 我国在文化遗产数字化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如 故宫博物院自1999年开始,通过建立影像数据库 (卓么措, 2013) 、开通“数字故宫”网站 (贾 秀清、王珏, 2011) 、开展数字测绘 (傅才武、 陈庚, 2010) 、与日本凸版印刷株式会社合作开 展“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等数字化建设工 作,现已能为观众提供资讯、导览和时空漫游等 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李滨、程承旗、段奇三, 2014)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运用全景摄影、虚 拟现实等手段,为公众 游览和学术研究提供数 字信息,并利用计算机 复原技术解决文物修复 的难题 (冯乃恩, 2018 ) ;河姆渡文化遗址、 武 陵 地 区文化遗址、圆明园遗址等文化遗产管 理单位都在大力推进数字化策略研究 (汤涛, 2017) 。数字化保护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 负责部门的共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 部分,其存在形式多样,必须加以重视和保护。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 的方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 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展 示、传播中国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知 识,为我国深厚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建设 Web数据库 (雷国洪,2009) 。各省市也纷纷建 设地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如山东省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官方网站、山西省非物质文 化遗产保护中心官方网站、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源库等都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作 出积极贡献。此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 案》、《我在故宫修文物》和《手造中国》等一 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的影音作品大量涌现, 将传统面塑、年画、中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影 音的形式记录下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 保护提供详实的影音档案 (马晓娜、图拉、徐迎 庆, 2019) 。 第二,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数字化。民 族文化主要包括民族语言文字、文学、歌舞、艺 术、医药、建筑、饮食、服饰、风俗等方面。民 族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基础 性工作,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关键。 随着5G、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中国民族文 化数字化保护的方式也更加多样。例如,在对 西藏纯手工精羊毛哗叽纺织产品“泽帖尔”的 保护过程中,把工艺流程转化为三维动画形式的 数字文化形态,实现了相关数字资源的网络平台 共享 (常凌翀, 2010) 。再如,故宫博物院、北 京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开发了“走进清明 上河图”沉浸式数字音 画项目,通过创新三维 布局恢复算法、虚拟环 境组织方法等,对清明 上河图中的54个场景进行了数字展示,再现了 宋都汴梁的风土人情和繁华市景 (微软亚洲研 究院, 2010) 。 DEC 2022 FRONTIERS 57 二十四个重大问题研究 IMPORTANT ISSUES 第三,公共文化<a href="http://sdyltx.com" target="_blank" targ Kaiyun 开云et=_blank>Kaiyun 开云数字化。我国公共文化数 字化建设工作可以追溯到2002年4月由 (原) 文 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的文化共享工程试点 (何 晓雷, 2021 ) ,该试点工程旨在实现文化信息 资源的共享,打破数字鸿沟,丰富基层群众文化 生活。“十一五”期间,国家启动了以文化信息 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等为代表的国家 公共文化数字化惠民工 程。“十二五”期间, (原) 文化部、财政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公共 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任务 (陈胜利, 2015) 。“十三五”时期, (原) 文 化部印发《“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 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的六项重点任务:构建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 服务网络;打造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群,加强资 源保障;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统筹推 进重点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 力量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加强公共数字文化 建设管理 (陈慰、巫志南, 2021) 。“十四五” 时 期 ,中 共 中 央办 公 厅 、 国务 院 办 公厅 印 发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提升公共文 化数字化水平,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推动 科技赋能文化产业。 文化数字化利用。 实现文化的数字化活 化与利用,完成文化数字化产品的落地,需要 将文化与旅游等产业高度融合,培育和发展数 字文化生态,打造文化数字化产业链 (唐琳, 20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都对文化数字 化创新发展进行了战略布局。首先,文化数字化 利用呈现出稳健的增长和繁荣态势,新型文化数 字化业态担当引领和示范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角 色 (唐琳、陈学璞, 2018) 。其次,文化数字化 与网络直播、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大众网络消 费文化新业态结合紧密。例如,五台山、平遥古 城、皇城相府等文化旅游景区在“五一”黄金周 期间纷纷推出云直播旅Kaiyun 开云游,吸引了大量的关注, 通过短视频、直播、Vlog等方式让游客参与移动 端文化数字化体验,既满足了人们假期文化体验 需求,也减少了人员聚集所带来的疫情风险。 文 化 数 字 化 盘 活 了 传 统 文 化 旅游资源, 促使传 统文化和旅游业态发展为新型数字文旅业态 (姜 艳艳, 2021 ;张晟、张玉蓉, 2022) 。最后,随 着“元宇宙”概念的提出,数字文化的利用模式 发生了更加深刻的变革,人的身份异构化,在虚 实相生的数字化的环境中重塑人、场、物 (石 培华、王屹君、李中, 2022) ,营造沉浸式的体 验效果。例如, 由国家文物局等推出的“云游长 城”小程序,使用VR技术复刻了喜峰口西潘家口 段长城,给游客以漫步长城的虚拟现实体验, 同时开发修缮长城等相关游戏,从而达到宣传 保护长城的目的 (张晟、张玉蓉, 2022) 。 文化数字化传播。 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文 化、传统工艺等通过图片、文字、音视频等方式 进行数字化记录,借助现代网络传播优势,实现 传统文化的永久保存和传播。例如,北京密云民 间五音大鼓是当地特有的曲艺表演形式,逐步借 助门户网站、视频平台等方式进行传播,吸引了 国内外曲艺爱好者的目光,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 播范围 (郭懿, 2018 ) 。再如,在古诗词领域 推出《康震品读古诗词》,通过对古诗词进行讲 解,向观众传达中华诗词歌赋的独特魅力,以数 字形式改变和优化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 除了数字媒体外,数字游戏同样是传承中华 文化的载体,如网游《梦幻聊斋》《轩辕传奇》 等,游戏的场景布置、人物选取、情节设置等均 来源于原著,让玩家在娱乐的过程中体味中华传 统文化,促使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王 清, 2018) 。虚拟展馆运用VR技术打造线上博物 馆互动环节,运用数字化的方式复刻、唤醒、活 化展品和文物,方便用户理解,不但突破了传统 博物馆展示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而且实现了参 58 学术前沿 2022 . 12 上 观体验的升级,使线上虚拟展示成为线下博物馆 最有效的补充与延续,使得文化学习与传播的过 程都更加轻松和高效,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和 物力资源。 中国文化数字化经验 各地政府文化数字化模式精彩纷呈。 北京 市采取“科技赋能文化、文化赋能城市”的文化 数字化模
中国密码学会密评联委会: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FAQ(第二版).docx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