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kaiyun,官方,网站,官网

有历史 有生活 中轴线上故事多(推进文化Kaiyun 开云自信自强) | 开云: 全球高端精彩平台(Kaiyun)

有历史 有生活 中轴线上故事多(推进文化Kaiyun 开云自信自强)

发布日期:2024-08-06 05:48浏览次数:

  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六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纵贯南北、联通古今的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历史与文明的印记,更是生生不息、鲜活灵动的活态遗产,700多年来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与一代又一代人的日常密不可分。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有许多见证者、参与者、保护者,他们或在中轴线周边成长,或从事相关工作,或自发参与保护,或不断推广传播……

  本版推出特别报道,邀请周边居民、研究者、外国友人、导游等分享他们与北京中轴线的故事,讲述这条承古拓今的“城市之脊”如何诠释古老与现代交融的生动图景。

  钟鼓楼在中轴线最北端。我住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街道,就在钟鼓楼附近。我在这里出生、长大,祖辈也生活在这里。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我倍儿高兴!

  北京有句老话,“东单西四鼓楼前”。早年间,钟鼓楼是北京城的商业区之一,聚集了不少商贩和民间艺人,曾被称为“小天桥”。这里有我小时候的美好记忆。

  我家就在钟鼓楼下的一个院子里。这些年,随着老城改造、街区更新、“美丽院落”打造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我们的居住环境大有改善。院内上下水改造,更方便了;胡同里青砖灰瓦、红门绿窗,更漂亮了。站在自家院子里,抬头就能看见蓝天下的钟楼鼓楼,感觉特舒坦。附近的许多文物、古建筑焕发新光彩,钟鼓楼地区成了“打卡”地标之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每天钟鼓楼广场上,老街坊踢毽跳绳,许多路过的游客自发加入,欢笑声传得很远。

  大家爱到钟鼓楼这里来,喜欢的就是这儿的烟火气、北京范、文化腔。作为老钟鼓楼人,我很自豪。钟鼓楼的事就是咱的“家事儿”。这些年中轴线申遗,我就想要出一份力。

  申遗离不开平安祥和的氛围环境。我们钟楼湾社区成立了一支夜巡队,我和另外3名老员第一时间加入。社区有11条胡同、2300余户居民,我们4个人以豆腐池胡同为界,两两结对,每天晚上8点半开始巡查一圈。成立7年多,夜巡队巡查风雨无阻。起初,我们的任务主要是帮粗心的住户关门防盗,后来逐步拓展到消防、卫生、指路等很多方面。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大伙说我们的工作让社区更有家的感觉。

  今年初,我有幸成了一名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监督员,和老邻居们一起守护家门口的文化遗产。如今,中轴线申遗成功了,未来会有更多人慕名而来。守着中轴线这个“全人类的财富”,我不仅要当好监督员,还要当好宣传员,把我知道的钟鼓楼的家常事、文化事讲给更多人听。

  景山后,鼓楼前,万宁桥在正中间,中轴线上第一桥。位于古积水潭东部边缘的万宁桥,被认为是北京中轴线最初设计的起点。

  历尽沧桑的万宁桥,至今仍然具备联系城市南北交通的功能。我从2019年开始给万宁桥做“体检”,比如用地质雷达检查桥体内部是否有空鼓,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外形尺寸系统测量等。经过5年的工作,我们已经为万宁桥建起一套可量化的检测体系。据此,文物保护人员可以对桥梁进行精准保护修缮。

  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治已病”,更要“治未病”。我一开始是从事文物保护材料开发研究工作的。我在工作中发现,文物保护往往需要把病害、病变提前诊断出来,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由此,我萌生了开展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想法。

  这些年,沿着北京中轴线,在钟鼓楼、景山、太庙等建筑群,都留下了我们团队的足迹。针对我国古建筑多以木质结构为主的特点,我们运用微钻阻力仪、应力波等技术手段进行无损检测探伤,把对文物的“望闻问切”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中轴线是北京的空间之轴、文化之轴,对我而言,也是一条生命之轴。1982年,我出生在中轴线旁。打小印象最深的就是炎炎夏日到天坛乘凉、遛弯。父母还会带我爬景山俯瞰故宫、登钟鼓楼击鼓撞钟,下来后再吃碗炒肝儿、喝瓶汽水儿,特别过瘾。2005年,我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天坛祈年殿建筑群修缮工程。此后近20年,我一遍一遍走在中轴线上,呵护着这里的每一处文物古迹。

  我生在中轴线旁、长在中轴线旁,很大一部分工作围绕着中轴线,可以说,中轴线早已融入我的生命,就像陪伴着我的家人。与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物相比,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文物保护事业中,我又是何其有幸!

  向世界讲好北京中轴线日,我和家人在旅途中得知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消息,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我来自荷兰,在北京中轴线年。因为工作缘故,我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一直在世界各地奔波,参与过多个城市的生态和环境规划项目。在走过30多个国家之后,2004年,我和妻子将家安在了北京东城区的钟鼓胡同里,走路几分钟就能到景山公园。这么多年,我们一家人喜欢在景山公园遛弯,到钟鼓楼广场玩耍,孩子在永定门附近学芭蕾,我们的生活沿着中轴线展开。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站在景山公园万春亭远眺的情景:向北可一眼看到气势恢宏的钟鼓楼,向南是雄伟壮美的紫禁城,对称建筑带来的美感、城市规划者的匠心让人难忘。我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陆续读了不少与北京中轴线相关的资料和书籍。此后,每当来了朋友,我总会带他们登上万春亭,向他们介绍北京中轴线深厚的历史文化。

  这些年,我一直在关注北京中轴线,想把它最美的一面带给游客看、讲给游客听。在我带团游的线路中,有一条“中轴揽胜壮美北京”的线路。我会带着游客先来到景山公园,登万春亭眺望北京中轴线,再经过地安门内、东不压桥、玉河故道、万宁桥、什刹海等,最后到达钟鼓楼。

  我对北京中轴线游览线路的设计源于一次编书。2018年,北京市有关部门组织编写关于外语导游讲解的规范,让我负责关于中轴线、故宫、天坛等部分。为此,我深入研究了北京中轴线上的名胜古迹,看历史书籍、去现场探馆……我发现,北京中轴线太了不起了!我很庆幸生活在北京,每天都可以观察它、了解它,思考如何讲好它的故事。

  穿梭在北京中轴线上,有一种古今对话的感觉。这座城市有历史、有生命、有生活,历史古迹与现代生活紧密融合。设计游览线路时,我发现,传统的观光大车进不去胡同,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走下来有些远,思来想去,不如设计一条骑游线路。边骑行、边讲解,不仅能带着游客参观名胜古迹,还能“钻”进胡同里探访博物馆、名人故居,让游客在骑行中感受古都风韵。没想到,不仅外国游客喜欢骑游,本地市民也被这条线路“圈粉”。

  我是双语导游,面对现在火热的入境游,我特别想对外国游客们说,“我在北京中轴线等你”。北京是一座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不少外国游客沉浸式体验中轴线之后,爱上了北京和京味文化,这让我感到非常自豪。最近,我打算再多做一些实地调研,看看如何进一步优化漫步和骑游的游览线路,让更多人感受壮美中轴线。

  作为中国申遗代表团随行成员,我有幸在现场见证了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开云 开云体育官网





如果您有什么问题,欢迎咨询技术员 点击QQ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