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2-06 07:33浏览次数:
编者按:数字技术的加速迭代,为电视综艺节目的内容生产带来变化。依靠数字摄影、高清技术、LED大屏、大数据、云技术、全息技术、VR/AR等技术打破时空区隔,延展了内容形态,触发了各种内容新场景,不断突破人们的审美想象力,将传统文化带入新的传播图景。本文基于技术视阈,分析电视综艺文化内容创新,探讨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利用先进的视听技术弘扬传统文化、再塑文化经典。本文刊发于2022年第5期《中国电视》,原标题为《嵌入、融合、共生:传统文化的数字新图景——技术逻辑下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创新》。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延展了传统文化的表达空间,在裸眼3D、舞台动画、数字影像合成等新兴视听技术的赋能下,诗词、歌舞、文博等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带来极大视觉震撼的同时,引领了新一轮“国潮热”。继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舞千年》《国家宝藏》等热播后,2022年央视“春晚”《只此青绿》、河南卫视“春晚”、陕西丝路“春晚”再次“破圈”,技术驱动下的内容创新,推动传统文化走向了更高的艺术追求与审美体验,激发了强烈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如何将技术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嵌,如何将文化基因融入技术场景,如何在数字空间呈现震撼的文化景观,对传统文化进行全新演绎,成为电视综艺重要的时代课题。
电视内容形态的每一次革新,都伴随着技术的重大进步。电视综艺作为首播渠道为电视,集文艺性、娱乐性、教育性为一体的综艺节目,一直敏锐地走在技术革新的前沿,以各种视听技术和艺术形态,不断创新文艺内容生产。
电视综艺节目是早期传统文化“破圈”的重要形式。20世纪90年代,《梨园春》《百家讲坛》等节目通过大众化的表达,融入娱乐元素,带动了传统文化第一波热潮。由于制作技术相对简单,叙事空间有限,节目的审美价值基本依赖话题内容与嘉宾。
真正由数字技术推动的电视综艺繁荣局面从2015年前后开启,新数字技术开始广泛地应用于电视综艺节目的采集、制作、传输和播放环节。一是高速率、低时延、广覆盖的4G、5G网络技术快速推进,影像传播进入了4K/8K高清、超高清视域,带来直播的快速崛起,以及各种视效的实现;二是视频信息处理技术促进活动图像的采集、编码以及动画处理技术发展迅速,使综艺节目在画面剪辑、包装、渲染、动画、混音等流程中具备了丰富的功能。
如《舞蹈风暴》利用了子弹时间镜头360度旋转,发挥了瞬间调动情绪的功能;《祈》采用了水下摄影、360度环绕定格拍摄等技术。越来越多虚拟技术、全息投影和人工智能的应用,极大地创新了电视综艺的表达方式。让无数人惊艳的《唐宫夜宴》利用了抠像、3D、5G和VR、AR等技术;《龙门金刚》利用3D建模复原奉先寺;2022年央视“春晚”在“5G+4K/8K+AI”框架下继续创新,首次利用LED巨屏打造720度穹顶空间,首次采用分区域多点扩声系统,实时采集处理130台4K摄像机视频流,实现“时空凝结”“多维度变换”等自由视角,综合XR和AR虚拟视觉技术、AI多模态动捕系统、全息扫描技术和8K裸眼3D技术等打造交互沉浸效果。
新技术带来的不仅是精致的画面、绚丽的舞台。随着技术渗透到文化综艺的各个环节,内容生产与消费的底层逻辑发生改变,文化综艺有了更大的驰骋空间。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命题,作为以视听艺术为主要特点的媒介形式,电视的技术手段迅速嵌入文化综艺内容生产过程中。河南卫视敏锐地捕捉到了新技术的潜能,创新推出了《唐宫夜宴》《祈》《龙门金刚》等一批优质节目,迎合了社会文化消费的新需求,满足了公众对历史文化的想象与回归。
从央视到地方各大卫视,围绕各个文化类别,基于技术逻辑重新挖掘包装经典文化,赋予文化新的基因。《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舞千年》等诸多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综艺节目,从最初的戏剧、汉字、诗词、舞蹈到成语,进一步涵盖国风音乐、书法、考古、非遗、文博、民谣、杂技等深度垂类传统文化内容。
新技术在电视综艺节目舞台的不断介入,归根结底是对“场”的重构。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比特”(虚拟)工具,是计算机技术中信息量的基本单位,①其本质是基于数字硬件的软件系统。受惠于其虚拟性,数字技术驱动下的综艺舞台得以突破过去基于“原子”系统的物理现实,以虚拟技术构建出传统电视综艺空间所不能形成的世界,②从“物”的构造转向“比特流”的视觉构造。
电视综艺舞台作为一种电视空间框架,最早从舞台剧的“舞台”移植而来,作为单纯的内容载体,以“静态置景+音效+光效”的模式,发挥背景补充和氛围营造的功能。电视技术的手段打破了静态的空间布局,通过周密的舞台调度,利用摇臂、滑轨、多角度的摄影机位和全景、中景、特写等镜头切换,使舞台空间实现了丰富的视觉层次,也为文化内容的内涵表达增加了更多视觉元素。配合故事讲述、诗歌朗诵、舞蹈表演,LED屏的VCR短片,不断切换的建筑、花卉、飘雪、流水背景,以及在同一场景中瞬间实现的春夏秋冬、时空转换,开始将舞美设计和LED影像灵活地融入内容。
但作为表演的“场域”,早期电视综艺节目舞台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空间物理界限。所有的舞美设置、舞台分区、LED和投影的尺寸及在舞台空间的方位层次、观众的视角、技术调度,仍然是内容的辅助手段,不同的只是对舞台空间的重新切割、分配,一直到虚拟技术的出现,在声光影的配合下,不仅实现了更加动态绚丽的舞台呈现,而且实现了舞台空间与户外场景的多维切换。
在LED巨屏、高清全息投影、AR/VR等技术以及高速摄影、无人机等电视拍摄技术的360度呈现下,综艺舞台产生了强大的内容张力。通过信息比特流构筑的视觉影像,实现了对内容场景的突破。《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的舞台设计灵感来自百合,环状场地和穹顶式舞台形成全景空间,配合灯光舞美、3D动画,展示了诗词的不同意蕴,组合出多种叙事场景。《国家宝藏》由9个可以移动的柱状屏、1个有景深效果的大背景屏、360度全息投影组成,根据内容展示切换空间布局造型及相关影像,聚集了层次非常丰富的视觉内容信息。
空间不再仅仅作为一个共时性、物质性的布局,同时和视觉内容、文化元素、人的行为结合在一起,成为和故事同构的场景。③文化元素在这些“场景”中得以快速集纳、转换、互动,内容与形式的边界不断消融,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交流互动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以《舞千年》舞蹈《孔子》、2022河南卫视“春晚”《天下安康》等节目的虚拟圆形舞台为例,一方面作为节目内容的空间载体,可以满足360度流畅运镜,与其他视觉元素形成内容场景的交织;另一方面,旋转的圆盘彰显了强烈的文化意蕴:圆盘的浮雕纹饰是精心设计的与内容高度契合的传统文化符号,圆盘切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天圆地方”“阴阳八卦”“和合顺顺”的文化理念。
其中《孔子》以汉服、汉字嵌入舞台,随着节奏、舞蹈的变化,幻化出3D书简和《论语》语句,穿插童声诵读,将儒家文化底蕴与中国传统舞蹈嫁接、虚拟与现实融合,通过动态空间的叙事场景,使古代文化丰盈起来。所有的视觉元素浑然一体,技术不再是节目的“辅助手段”,而是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传统电视的线性叙事形态使得观众采取凝视的观看范式,透过结构化的视听文本对焦点视像进行专注持久的跟进,人物角色、内容情节等都在观众的审视下被放大。《百家讲坛》依靠嘉宾讲述,辅以文字、画面演绎、画外音等,构成观看的主线。观众通过对核心内容的深入理解,结合联想和想象的理性思维形成文化认知。不同于线性逻辑的简单再现,数字技术的发展重组了视觉信息的流动模式,使人们的观看范式转向了“描绘性”与“陌生化”的视觉感知。
伴随电视、计算机、手机等多界面切换带来的视觉失焦,分散、游移和漫射的视角促使了视觉奇观的产生和繁荣。文化遗产的发掘与阐释,在技术与消费的推动下,呈现出强烈的技术美学特征与“具身主体性”的建构。
影像符码的本质是“并列与体系”,通过新的观看模式,以及对影像符码的整合,数字技术在“真实再现”中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美国人类学家乔纳森·弗里德曼指出,“作为产品、事实和实体的文化是被抽离了经验的文化,这是一种被中性化的文化,并被转变成了消费客体”。当文明经过延绵不绝的时间,迈入现代化旅程后,在新的文化消费中,如何利用新技术手段演绎经典,如何展现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将“在文化过程中依然活跃”的“留存因素”融入社会现实、激发新的认同,成为首要命题。
“构造过去是自我识别的行动,必须用它的真实性来解释,即用主体和意义世界的构成之间的存在性关系来解释。”④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中国地名大会》以及省级卫视基于腹地资源推出的《唐宫夜宴》《祈》《敦煌》等,均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民族想象的文化创新实践,利用技术将文化嵌入今天的生活世界和生活经验中。
正如《国家宝藏》第一季主持人的开场白,“每一座博物馆,都是民族基因的宝库;每一件文物的生命轨迹,都让人为之叹服”。通过数字影像的重建,这些民族基因得到了生动的解码,如通过360度高清镜头,《登场了!敦煌》中的千年壁画走出洞窟,婀娜多姿的飞天舞姿、裙裾,在电视荧屏中清晰活现出来。利用全息投影、3D影像多角度呈现的故宫文物实现了立体细节逼真的虚拟展示,在文物的可感可知中,投射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上下五千年”的抽象概念,从宏大的文明图式,进入给定的文化情境,在微观的可视化表达中,对文化的经典元素进行影像提炼,让“真实”得以重现,生动地回答了《国家宝藏》“何谓华夏?何以中国?”“在人类历史长河里,中华文明为世界贡献了什么?”
数字技术对于文化DNA的挖掘,通常建立在以立体、丰富的影像符号体系释放富文本信息上。《唐宫夜宴》通过一个个视觉场景的搭建,把唐代侍女们的舞蹈游戏活动,与贾湖古笛、妇好鸮尊、莲鹤方壶、《千里江山图》《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文化因素相融合。一方面抽离以唐三彩为文化指征的强烈色彩符号,另一方面形塑生动鲜活的唐代仕女形象,同时以虚拟技术构造直观的古代建筑山水图景和虚拟的文物影像。不同的影像符号混合呈现,在观看者的“散视”中得以整合,形成了对盛唐文化的全新演绎。
这种极富新鲜感与沉浸感的文化输出形式,将深刻的思想性与高度的艺术性有机融合,让人们的观念突破文化表层,在社会现实层面对传统文化完成想象性建构,形成强烈的召唤效应。
电视综艺节目中的传统文化所呈现的动人的艺术表达和强烈的美学风格,源自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更来自数字技术下电视语言的科技之美和创作者基于技术逻辑的审美想象。技术美学是技术与美学的融合,是将科学成果转化为艺术实践的方式、方法及其规律所体现出的美学价值。技术的进步使得技术美学不断融入新的内容与形式,产生全新的艺术形态,充分彰显技术美学的特质:光电、集合、惊颤、刺激、瞬间、碎片、虚幻、梦境、光怪陆离、目不暇接。⑤这成为居伊·德波所言“景观社会”更复杂而精致的延伸。
在新技术的催化下,电视综艺创建的文化奇观既是对文化想象多维度的实现,又是传统文化当代审美的巨大释放。河南卫视和bilibili推出的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舞千年》中的《火》利用全息技术实现“人火共舞”、虚实结合的绚丽场面,人火共生的世界成为技术美学与想象力相结合的产物,它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火种的崇拜转化为可视性的视听奇观,突出了技术的美学价值,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众对媒介奇观的审美期望。
为了达成这种审美知觉,与传统电视镜头快速频繁的大景、中景、特写切换不同,文化类电视综艺构筑的视觉奇观往往舍弃了局部的细节,尽可能保持了最广的视域与镜头时长,让观众尽可能沉浸式地置身于视觉之维。2020年《国家宝藏》第三季舞台颇具视觉张力,清代女数学家王贞仪(饰)介绍“金嵌珍珠天球仪”,每涉及一组星象,舞台变幻出对应的星图,飘浮的星空、璀璨的星雨营造出奇幻的景象,将古代天文知识跨越时空直推眼前,在技术逻辑、文化逻辑、审美逻辑等多元因素的“合谋”下,构筑了电视综艺的文化奇观。
“科学研究中许多新的发现为不同领域的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视野。”⑥正如伊雷特·罗戈夫所言,传播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在视觉和听觉的空间中建立了“竞技场”,视觉文化体现了“观看状态的精神动力学”。在技术搭建的审美想象中,技术走在了想象的前面,数字技术尤其是虚拟影像空间的拓展,使电视综艺摆脱了对文本和叙述的依赖,在声、光、影的配合下,呈现出以图像和特技为主导的视觉奇观,在“全知全能”的视角中,带来了强烈的视觉震撼与知觉沉浸,满足了受众在欣赏和崇拜中的审美拓展,形成了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也在观看中构建了身处后现代世界中人们的集体经验。
所有的文化创造,都攀缘着向前追溯的链条。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我国广袤的历史,久远的时间跨度、被区隔的地理空间,都足以在文化的传播中形成层层屏障。进入现代语境,现代性本身就标志了一种断裂。文化传播“断裂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时空的限制,如曼纽尔·卡斯特所言:“正如所有的历史转型一样,新的社会结构的出现,与我们存在的物质基础,即时间与空间的重新定义有关。”⑦数字技术使人、媒介与社会在传播中重新集结,数字技术下的时空场景是可复制与可延伸的,异步传输、历时性会话成为常态,人类跨越时空的交流能力比之于历史上的任何媒介时期都更为深广,这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诠释提供了契机。
新技术支持下丰富的视听元素带来了传统线性时空的瓦解。一些节目利用智能眼镜、第一视角航拍、无人机航拍、VR拍摄、水中摄影等注入综艺拍摄,以大众化、年轻化、科技化的内容形态,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全新阐释。身处现代的人们有了新的可能,即通过沉浸式体验来理解这些写在典籍里、刻在崖壁上、沉睡在文物中、埋藏在诗句里、描绘在画卷上、停滞在记忆里的文化。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在三个综艺节目中的呈现,利用了不同技术手段和文化形式的融合。第一次是以歌曲的方式演绎,第二次是《国家宝藏》第一季利用冰屏、全息影像、LED开合车台等新科技和设备进行视觉呈现,将《千里江山图》画卷在43米长的巨幅LED环屏上延展开,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生动勾画的群鹿细节让人仿佛走进了千年前中国的万里江山;2022央视“春晚”通过舞蹈《只此青绿》演绎《千里江山图》,宋风雅韵化为一抹色彩、满场青绿,变成舞者的韵律、山河的写意,让沉寂千年的文化在舞台上“活”过来。正如主创解读,青绿是自然的化身、文化的化身,也是人与时空的桥梁。一幅历史文化的画卷徐徐展开,而“你我皆是展卷人”。观众、嘉宾以及演员共处同一意义空间中,实现了共享、共情、共鸣。
重塑的多维时空提供了更多想象的空间,“关公战秦琼”这样跨越时空的竞赛是可能且具有文化价值的。在河南卫视打造的舞蹈综艺《舞千年》中,24支舞蹈贯穿中国历史,《孔子》《昭君出塞》《赵氏孤儿》等经典故事,《敦煌飞天》《醒狮》《越女凌风》等地方元素,上到阳春白雪的宫廷文化,下到下里巴人的大众文化,以跨越时空的方式聚集在同一个舞台下“斗舞”,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舞蹈文化展示在现代人面前,数字技术使得文化交汇聚合,描绘出一幅广阔的文化图景,完成了对经典文化的回归。
技术的仿真性使得虚拟与现实在视觉呈现上界限模糊,以全息影像、VR/AR为代表的虚拟技术的进步使超现实的艺术景观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沉浸感。2021年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的水下洛神舞《祈》通过水下拍摄、数字影像合成技术以及光影技术的运用,让受众在美轮美奂的水中舞台感受到《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舞蹈风姿。北京卫视《书画里的中国》采用3D复现技术,让人们走进画里近距离感受古画的细节。央视《国家宝藏》第三季讲述敦煌莫高窟第257窟北魏时期壁画《鹿王本生图》时,借助全息影像技术,虚拟动画“九色鹿”再现舞台,光影流动,极为鲜活,⑧环绕着视觉性而组织的知识,可知、可感,将民族历史文化的印记生动直观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虚拟”“互动”是内容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虚实的边界被进一步打破。2022陕西丝路“春晚”打造了置入观众席的蜿蜒起伏的壮观荧屏,喻义绵延中西、回响着千年驼铃的丝绸之路,也象征着华美飘逸的丝绸,更指向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之路。道服美、声光电,影像景观共同构筑了独特的空间叙事,各种文化元素共振,在强烈的交互体验中,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与世界的连接。体积视频、AI虚拟人互动技术等进一步拓展到了综艺。2022年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利用AI虚拟技术“复活”邓丽君,以表演者的身份与某歌手对唱,虚拟形象的动作、表情和声音真实还原了邓丽君本人的形态,与真人无异的重返,唤醒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中指出,“景观不是影像的聚积,而是以影像为中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新技术通过超真实的视觉体验,强化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联结,将有限的空间变成了无限的连接。
好莱坞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坦言:“一切技术的目的,都是让它本身消失不见。”⑨技术是文化创新的起点,技术在内容的嵌入、表达、呈现中不断迭代,打开了电视综艺节目的“新视界”,拓展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创造了新的意义结构。但作为公共文化产品,最蓬勃的生命力仍然根源于五千年文化为时代留存的丰厚的文化精髓。只有当人们的观念突破了这些精巧的形式、精致的感官,深入历史深处的文化内涵中后,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
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电视综艺节目中包括AR/VR/XR等各种技术的应用渐成常态。随着观众新奇感的消失,同质化的审美疲劳势必出现。以河南卫视为例,在节目开发端有了非常好的起始,但唐妞、洛神到云冈石窟金刚以后,技术手段与视觉呈现仍然出现了一定的同质化,纯视觉的表现是最容易被复制,也容易引发审美疲劳的。
目前,众多文化综艺节目对于传统文化的内容框架,大多数是依靠抽离具有强烈视觉特征的符号,如器物、汉字、服装、色彩等,加上一些相关的文化符号,利用舞蹈、诗词等进行意象化的审美表达,相对比较抽象。个别综艺节目由于缺乏对内容的精准把控,不同程度滥用技术手段甚至违反艺术规律粗制滥造,从头到尾堆砌舞台效果,反而淹没了内容表达,削弱了艺术感染力。在社会公众建立了对文化的初步认知和情感归属以后,如何带领观众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将是更加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新技术的发展、文化消费的需求、内容生产的逻辑正在发生裂变,只有将文化前置,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赋予技术更厚重的人文向度,才能后继有力,以精准的文化设定和价值规范,从创意策划到设计制作、视觉效果进行全流程的统筹,以多元审美持续地生产创新性的文化节目,激发综艺内容生产。
文化综艺“强内容、弱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内容创新性永远是立足之本,依靠内容产生张力实现的科技创新,才能带来百花齐放。一是打造深度内容主题,按照朝代、文化类别、人物类别、符号类别等,将过去散点创新的视觉内容逐渐整合为文化体系;突破舞蹈、虚拟场景等单一的符号性展示,通过与现实文化场景、生活场景结合,通过剧情、音乐等多艺术种类的拓展,丰富内容的深度呈现。
二是聚焦垂类,对易于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内容创意和视觉化呈现的小众内容进行开发,实现综艺节目的差异化突围。如湖南卫视《声入人心》展现了音乐剧和歌剧的魅力,广东卫视原创杂技节目《技惊四座》“破圈”,《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推动了公共考古热潮。
三是突出地方特色,实现文化下沉。一些节目集纳民间文化、民间歌谣、地方方言等,延续古老风俗、激发文化活力,体现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河南卫视节目的成功在一定意义上也在于凸显了地方文化特色,《唐宫夜宴》《端午游》均以中国文化为主线,与河南本土文化结合,用数字科技为传统文化赋能。
四是深入青年文化内部,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用动漫、游戏、二次元话语体系,用符合年轻群体的潮流审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时代潮流的融合,在青年群体的互动创作、观看讨论中消解宏大叙事、重塑文化活力。
五是加强对声音技术的利用。作为以视听技术为主要特点的电视综艺,目前在声音技术的创新使用上,远不及视觉技术的开发。
“元宇宙”概念在2021年的爆热使混合现实成为新的社会潮流。作为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虚实相融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元宇宙是虚拟与现实的进一步耦合。其时空拓展、感官延伸、数字标识等技术特性与数字文化产业中极具艺术性、体验性、技术性的数字资产契合度颇高,文娱产业也因此得以领跑。Netflix利用互动技术在过去一年推出了大量互动内容,如互动真人秀《贝尔对抗荒野》《我本坚强:吉米大战牧师》、FOX全虚拟人物综艺AlterEgo,不仅延展了综艺形式,人物手臂上的花纹像水一样持续流动、在交流过程中从胸口发射小爱心、在表演过程中腾空而起、在舞台中溅起绚烂星光和涟漪等,也极大增强了交互性、趣味性和表现力。
2021年,江苏卫视投入数亿打造国内第一档“VR+AR+MR+全息投影”实时互动节目《2060》,改变了传统平视舞台的观看模式,搭建了国内首个5000平方米的全绿幕演播厅,观众观看需佩戴VR眼镜,通过VR舞台产生全息的沉浸感。《2060》同样也是国内首个全虚拟角色的综艺,由26个V-Life虚拟生命组成,融入国风、科幻、机甲、机械鲸鱼等炫酷元素,实现了实拍无法达到的浪漫想象力。
在即将到来的元宇宙社会中,自然人、虚拟人、机器人三者共融共生,人的生产效能、感知能力将大幅度提升,在后现代的拟像社会中,文化价值的感知将不仅通过视知觉的震撼来获得,全感官的调动也或将真正实现文化观展到文化体验的全面转变。
“脱域”一词借自吉登斯关于“社会系统脱域”的讨论,“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⑩吉登斯认为,脱域是时空分离的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关系以一种跨越时间、空间的方式得以重组,在电视综艺的传播中,这种社会关系的重组体现为“超本文”感知。
文化综艺节目的收视空间相对封闭,尽管观众具备一定的自主性,但叙事与观众的解读是同向的,总体上没有超出节目与观众所构成的场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更多的社会关系打破了电视传播的封闭空间:通过弹幕实时互动;通过豆瓣、微博等平台打分;通过自媒体的解读,引导观众的意义再生产;节目花絮、后台场景等番外内容借助网络平台传播......现代文化消费本质上是一种“超文本阅读”,与内容相关联的元素只有通过互联网实现连接和内容上的“脱域融合”,才能最大化凸显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
超文本叙事首先需要打造完整的内容链。河南卫视“春晚大家造”的创作思维就是一种开放性理念,即在前期引入观众参与内容策划,当有观众希望“奇妙游”系列多植入实景表演时,节目组就把商丘古城、云台山瀑布等古迹景点作为取景地。拍摄进程、幕后花絮同步作为辅助内容,通过微信、微博、豆瓣等社交媒体发起话题讨论,并且与受众进行实时互动;节目播出后再将精彩内容拆条,供受众分享,不仅直接影响潜在观众收看节目,还得以通过嵌入社交链,提高经典文化的话题度和影响力;通过大数据技术回归制作源头,利用用户数据反馈,投入内容创意的开发;通过开放性的编辑入口,技术还可以使观众直接参与文化的再生产。
在文化综艺节目《舞千年》中,河南卫视通过哔哩哔哩网站发起投票,由观众决定《十二风舞志》的最终结果,观众可以通过留言、弹幕等方式为自己所喜爱的舞蹈拉票,这种参与不仅作为文化综艺的结果,而且是文化综艺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
美国传播学家亨利·詹金斯提倡的“参与式文化”,就是主张公众利用网络和其他媒介手段参与到文化的创造、分享和传播中,而不是单纯地做被动的文化消费者。美国学者克莱·舍基也认为,参与式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同义反复”,是文化在社会空间的不断创新。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计算机等终端迅速普及,为电视综艺的跨屏互动、文化参与提供了技术支持,利用技术机制引导电视与社交媒体的同步生产、打造长尾效应,实现更大范围的可见,将极大地满足用户特别是年轻群体渴望参与、热爱互动的文化消费习惯,为传统文化提供更丰富的空间。
技术力量在电视综艺中进化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工作者与社会公众在文化实践中的意愿和能力。文化永远需要新的讲述,只有当技术与文化形成良性互动,在时代语境中不断创新文化表达,引发共情共鸣共识,形成对国家民族、文化身份的意义追寻后,技术才能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中真正发挥非凡持久的力量。
(作者黄琳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张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70页。
②马立新、李攀:《从原子到比特:数字艺术生产权利的量变与质变》,《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年第7期。
③[英]冯炜:《透视前后的空间体验与建构》,李开然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4页。
④[美]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郭健如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18页。
⑤高鑫:《技术美学研究(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6[美]威廉·弗莱明、玛丽·马里安:《艺术与观念(下)》,
⑦[美]曼纽尔·卡斯特:《传播力》,汤景泰、星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270页。
⑧段鹏、宋芹:《叙事、技术与仪式:融合创新模式下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评析〈国家宝藏〉》,《中国电视》2021年第6期。
⑨高鑫:《技术美学研究(下)》,《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⑩[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8页。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开云 开云体育平台